“十三五”期间,攀枝花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钢铁、煤炭行业去产能、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,围绕市委、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促进充分就业、高质量就业目标任务,贯彻就业优先战略,落实就业扶持政策,新增就业持续增加,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,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发挥,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,就业创业工作十三五圆满收官。

五年来,攀枝花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.38 万人,完成规划目标的117.3% 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2%以内;转移农村劳动力10.37万人,完成规划目标的103.7%;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.1亿元,兑现就业创业补贴资金4.8亿元,惠及16.7万人次,市、县(区)、乡镇(街道)、社区四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率达到100%

“十三五”就业工作成效斐然

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。注重依托特色资源优势,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,拓宽就业新渠道,扶持就业新形式,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,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在1.8万人以上,同比“十二五”增加0.7万人,增幅达8.1% ;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.35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.2%以内的较低水平。 

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稳定。着重抓好重点群体就业,以高校毕业生、就业困难人员、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,全面落实贯彻各项就业创业帮扶政策。十三五期间,开展就业援助约1.39余万人次,帮助7747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;全市发放见习补贴890人、725.95万元;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750个,累计安置1820人次,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1631个,累计安置1973人次;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.37万人,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。         

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发挥。有针对性地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报门槛,探索建立信用乡村、信用园区、创业孵化示范载体推荐免担保体制,构建多层次贷款服务体系,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。2016年至今,我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.1亿元,直接扶持自主创业3749人,带动就业5481人。积极帮扶大学生、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扶持。2016年至今,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担保贷款2.39亿元,扶持创业项目(实体)2433 个;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1012人,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1012万元。

失业保障底线进一步稳固。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,坚决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。实施援企惠民各项举措,发放企业稳岗返还、失业补助金等,帮助困难企业群众渡难关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计13.42亿元。其中,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.25亿元,惠及企业1909家次。疫情发生后,发放2.72万名失业人员失业补助金7332万元,发放抗疫保供困难企业稳岗返还1821.6万元,惠及企业26家。全市严守失业保险基金安全底线,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,为兜牢就业民生底线发挥重要作用,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助力。

职业培训实效进一步显现。大规模开展品牌培训、青年劳动者培训、扶贫专班培训、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,探索新型学徒制培训,试点网络创业培训,出台参保职工技能补贴政策,提升各类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累计开展城镇登记失业人员、农村转移劳动者、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、城乡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4.7万人次,创业意识培训3.77万人次、创业能力培训1.84万人次,创业模拟实训4735人次,网创培训3529人。培训合格率均在92%以上,较“十二五”提升了2个百分点。

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已由“十二五”初步建成转变为全市5个县(区)、11个街道、38个乡镇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率达100%100个社区人社公共服标准化率达94%43个行政村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率达99%18项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全面下延到社区一级办理,群众不出社区、乡镇就可以享有公共就业服务。

整装再出发展望“十四五”

促进多元化就业,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,推动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,持续扩大就业总量,不断优化就业结构。实现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.8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0人,确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。

促就业。构建市场引导、政策促进、保障托底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。积极推动大数据、信息化、电子商务等方面新技术、新业态发展,拓展新就业渠道,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。重点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,提高服务效能,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就业。着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。规划期内完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、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等群体职业技培训3.75万人次,完成创业培训5万人次。

抓创业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、创业补贴等政策落实力度。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,推进创业孵化基地、农民工创业园()等载体建设,争创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。进一步加强返乡下乡创业服务,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。服务大学生、退役军人、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,提供从培训到开业的“一条龙服务”,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。

保重点。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,实施稳岗位、扩就业、保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。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疫情帮扶举措,扩大公共就业服务供给,将其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全部纳入扶持范畴。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,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。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响应机制,统筹推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、退役军人、戒毒康复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。

提服务。围绕“温暖人社”总体部署,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、智能化建设,实现线上服务一点登陆、全网通办””,线下业务一窗受理,全市通办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。推进就业“五分试点”工作,逐步实现就业大数据精准化。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大力减证件、优程序,让办事群众少跑腿、不跑腿,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。